几万只萤火虫怎么同时发光?
我从小就很喜欢萤火虫,但你见过几万只萤火虫,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里面一起闪吗,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呢?
“自组织”
背后其实是个叫“自组织”的原理,就是一大群个体,按照一些简单的局部规则,就能自发形成一个复杂而有序的模式。
最早是物理学家惠更斯发现的,他把两个摆钟挂到同一个架子上,过一会儿,不管开始怎么摆,它们最后都会同步摆动,因为钟摆的振动通过架子互相传递了点能量,于是俩钟的节奏就慢慢一样了。
萤火虫也一样,每一只萤火虫就是一个“振荡器”,它有自己的闪光节奏,它能看见周围的同伴正在闪光,于是它就会调整自己的节奏,与周围同伴的闪光节奏“耦合”在一起,当这种“耦合”的作用足够强的时候,整个群体就会从一片混乱变成整齐,这就像是一个没有指挥的交响乐团,乐手们相互倾听,最后就达到了完美同步。
这个过程有几个特点:
无中心,缺乏“萤火虫王”发号施令
互动具有局部性,每只萤火虫仅关注其可视范围内的邻居
有一个临界点,萤火虫密度比较小的时候,大家各闪各的,到了密度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就像开关一打开一样,就会出现同步现象。
这种简单的规则却能涌现出复杂的状况,这其实有点像是分布式计算系统,每个节点自己工作,然后靠局部的交流一起把事情干了。
为什么要同步?
同步闪烁既是一种物理现象,也是数百万年自然选择的结果,其直接目的在于求偶。
想象一个漆黑的雨林,一只萤火虫的光很小,很容易被忽视。但是数以千计的萤火虫一起闪,就完全不同,就像一个巨大的“灯塔”,可以吸引远方的雌虫,这是一种集体信号,它向雌性说“这里有大群有活力、健康的雄性。
但此事并非这样简单,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博弈。
一种可能叫“雌性选择”,雌性会选那些能跟着集体节奏走的雄性,这表示它身体好、反应快,基因也好,同步闪烁就成了展示雄性实力的地方。
另一种可能是“雄性竞争”,竞争太激烈了,你不合群,自己乱闪,光芒很容易被大部队的同步爆发给淹没了,雌性根本看不到你。所以,你必须加入这个同步的集体,才能不被淘汰。
当然也有一些雄性会在集体闪光的基础上搞点小动作,闪的再亮一点,或者提前一点,想在不破坏整个节奏的前提下让自己更加突出。
高效的“冷光”
萤火虫玩得这么开心,还是得感谢它们高效的发光系统,萤火虫的腹部,也就是屁股那里,有许多发光细胞,这些细胞里面藏着一种叫做“荧光素”的化学物质,在一种名叫“荧光素酶”的东西帮忙下,荧光素跟空气中的氧气和身体里的能量分子ATP碰上,就发出了光。
这个过程能量转换效率高得惊人,超过80%,几乎不产生热量,所以叫“冷光”,白炽灯只有5%左右。这种高效的“冷光”,让萤火虫可以反复、精准地控制自己的闪光,不会把自己烤熟。它们靠控制输送到发光细胞的氧气量来调节闪光的亮度和频率,对同伴的闪光作出迅速反应。
并非所有萤火虫都会同步
最后得澄清一个误区: 同步闪烁其实是个“特长”,不是所有的萤火虫都会,全世界2000多种萤火虫,绝大多数都是自己“玩”,用独特的“闪光暗号”来识别同类。
只有极少数特定种类的萤火虫,主要是在东南亚,才演化出了这样一种壮观的群体行为。而且就算是这些“特长生”,也需要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,例如种群密度足够高时,才会开始它们的同步表演。
所以萤火虫同步闪烁,是物理规律、进化博弈、生物化学共同作用下产生一个奇迹,是一个去中心化自组织系统,通过简单局部互动,产生惊人集体智慧。